發展里程
「協康」即協助康復,亦有攜手追求健康的意思。這也是協康會的創會精神。鑑於早期患有小兒麻痺症的兒童在離院後,缺乏康復後的調理和照顧,一群熱心的婦女對此極為關注,並於一九六三年創立協康會,每星期帶同患病兒童外出活動,舒展身心。
起初,本會主要借用香港女童軍總會會所每星期舉行一次活動。及後服務擴展至九龍,並借用女童軍九龍分會會所提供服務,後轉往商船海員球場;而港島區方面,則遷往香港大學賴廉士舊體育館舉行活動。
本會成立之初,經費來源主要靠社會人士捐助。至1969年,始為香港公益金的首批成員,並接受社會福利署的津助。
隨著小兒麻痺症的減少,協康會把服務對象亦擴展至多方面的弱能兒童,如身體弱能、弱智、行為或發展上有困難的兒童,並在1971年於香港大口環率先成立第一所訓練中心,服務也漸趨專業化。及後於 1976年再在九龍何文田邨成立第二所中心。至1977年,該兩個服務單位正式登記註冊為特殊幼兒中心,開創了香港為2-6歲兒童提供正規學前特殊教育服務的先河。七十年代中期,本會參與了「康復服務白皮書」的諮詢工作,並率先倡導將幼兒康復服務提前至初生嬰孩。
八十年代初期,本會參與了政府的「學前弱能兒童教育及訓練工作小組」,並率先推行了幼兒發展輔導計劃(現稱為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為0-6歲幼兒及其家人提供早期介入,而該服務更延伸至外展家居訓練,以照顧未能到中心接受訓練的兒童。
一九八二年,本會將英文會名「Heep Hong Club for Handicapped Children」正式轉為「Heep Hong Society for Handicapped Children」。
在這十年間,本會的服務可謂踏入了「擴展期」。為配合上述「工作小組」的建議,我們陸續開辦了多間特殊幼兒中心,並積極招聘專業人才,推動家長運動,籌組「學前弱能兒童家長會」。
為提升服務水平,本會出版了《兒童訓練指南》,以有系統的評估及訓練工具幫助家長及學前特殊教育人士訓練兒童,廣為業界採納。
弱能兒童的成長,全賴家長的悉心照顧與支持,但在育兒的過程中,這些家長難免要面對比一般家長更沉重的壓力。有見及此,本會於九十年代初期在九龍及新界率先開辦了兩所家長資源中心,為有特殊需要兒童的家長提供全面的支援,其服務價值獲得政府的肯定,並於1994年獲批資助。此外,為紓緩照顧者的壓力及方便他們處理個人事務,本會轄下大部份中心均提供暫托弱兒服務。
為推廣融合教育,本會更開辦了一所設有兼收學位的幼兒中心,讓傷健兒童有機會一同學習和成長。
在兒童訓練方面,本會先後推出多套實用教材,其中包括於1997年出版了全國首套的《自閉症兒童訓練指南》,為自閉症兒童提供結構化教學,成效顯著。
自九十年代初,協康會透過跨境合作計劃及培訓課程,與中、台及澳門等地的華人社區同業分享經驗,亦推出了多套實用教材,讓復康業內的專業人士、家長及學生作參考。
於一九九九年四月,協康會由社團註冊轉為有限公司註冊,並將英文會名改為「Heep Hong Society」;中文會名則維持不變。
於千禧年代,本會率先推出創新的「青蔥計劃」,為兒童、家長及教師提供多元化的專業服務,而服務對象更擴展至初中以下但有學習困難的兒童,為家長及辦學團體在政府資助和私家服務以外,提供多一個選擇。此外,本會亦率先開辦了全港第一所綜合式的特殊幼兒中心暨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而其後亦陸續開辦更多不同類型的綜合式中心,為有需要的兒童及其家長提供全面而適切的一站式服務。
為了進一步推動家長的參與,本會於2001年成立了「同心家長會」,以凝聚家長的力量,讓他們參與釐定機構的服務政策。在這個新世紀,我們亦更積極與內地及其他地區的同業作更緊密的聯繫和交流,務求將本會的經驗惠及更多有需要的兒童。
現時協康會轄下共有14間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14間特殊幼兒中心、6間綜合式服務中心、8個青蔥計劃主要辦事處、1間幼兒園及6間家長資源中心,每年為超過10,000個家庭服務。
全港首幢提供一站式全人教育及培訓的協康會綜合服務大樓將於2017新學年分階段投入服務,請按此參閱大樓簡介。
-
六十年代
-
六十年代
-
六十年代
-
七十年代
-
七十年代
-
八十年代
-
八十年代
-
八十年代
-
九十年代
-
九十年代
-
九十年代
-
千禧年代
-
千禧年代
-
千禧年代